大学之道
古人注解大学,大都将“在明明德、在亲民、在止于至善”列为三纲,将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列为八目。雪卢老人讲大学时, 则以“在明明德、在亲民”为两纲,各领四目,明明德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,亲民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谓为两纲八目,而“在止于至善”一句即为两纲的总结, 意谓明明德与亲民实行到至善之境,才算成就大学之道,也就是成了圣人。如此讲解,深合经文章法。
明德就是圣人之德,圣人以此明德,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无不明白,如尚书多方篇说:“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 克念作圣。”蔡沈、孙星衍等,据郑康成注,都以“通明”解释圣人。又如虞书称帝尧为“钦明”,称帝舜为“文明”,也都以圣人为明人,所以大学“明德”就是 圣人之德,圣人有此明德,一般人也有此明德,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,以致不明,所以大学教人明明德。
明德的德字,古文是?,说文:“?,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,从真心。”段注:“内得于己,谓身心所自得。外 得于人,谓?泽使人得之。”依此解释,吾人欲明明德,固须发明自心的明德,但同时也要以德泽人,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,所以大学之道又须亲民。假使不能亲 民,则为德不广,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发明。更进言之,纵然自心明德完全发明,而天下苍生尚有未明者,仍须亲民教化,不能自己。
大学两纲并行,不可偏废,两纲所领的条目先后联贯,而不相紊。明明德所领的格物致知,须在治国平天下的事 相上用功,始易于著力,否则不但难用工夫,而且流于自修自足的小人儒。亲民所领的治国平天下,须以格物致知为根本,始能成己成物,否则不知如何教民,纵使 国民财富增加,而人民的心灵苦于闭塞,以致物质愈富有,精神愈贫穷,政治不能安定,天下不会太平。所以大学说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 国者,先齐其家。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”
这一段经文说得很清楚,治国平天下,旨在教天下人明明德,惟有教天下人明明德,才能使天下永远太平,所以大学又说:“物格而后知至。知至而后意诚。”以至“家齐而后国治。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大 学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,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。而雅释诂:“格、至也。”释言:“格、来也。”格物就是来物,或是物至。吾人明德,本来光明, 本无一物,但因自心妄生物相,为妄相所转,遂使光明变为昏暗,因而不明事实,不见真理。妄生物相就是格物,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说的“易有太极,是生 两仪。”易系辞传又说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太极未生两仪,就是“形而上”,无形,无生死变幻等无常之相。既生两仪,就是“形而下”从此 有形,有生死吉凶祸福种种无常之相。大学教人明明德,其故在此。学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。自心每起一念,即观察其自何而起,落在何处。此念起落如果皆 在时间空间等一切假相之内,便是陷入形而下,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,大学名之为“格物”,当下即知,不使继起,此即“致知”。用功时,固须如此观心, 平常无论从政,或从事任何行业,也要注意自己的动机是善是恶,善者可为,不善者不可为,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用功,真正的用功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,谈不上善 恶,但日常注意善恶动机,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。
——摘自《儒学简说》 徐醒民教授著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...查看更多 收起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
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帐号实名的要求,该用户尚未绑定手机,无法显示留言。